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公司(有些)在外贸中造假、掺假、粗制、滥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我原来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些是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古道热肠的中国传统没有任何关系——中国人做生意自古是好的、纯良的、是童叟无欺的。但我在看了庄秋水的《三百年来伤国乱》之后发现我得开始修正我的观点。对此,让我们先看一个有关“中国伪造”的新闻——从其性质上来看,这个新闻应当是一个见怪不怪的旧闻了。

一、现而今:印度制造,中国伪造

2012年1月4日《参考消息》报道《印媒称中国造假殃及“印度制造”》。据《印度时报》网站1月1日报道:印度制造,中国伪造——规模高达50亿美元。

一些印度官员说,中国制造商正在不断加大力度,伪造达布尔公司和印度烟草公司等消费品巨头生产的受欢迎产品,不仅损害了品牌的正统性,每年还给印度造成高达50亿美元的损失。

印度达布尔公司——该国第四大快速消费品制造商——财务部总经理阿肖克 贾殷说:“中国生产了很多伪造我公司的产品。中方没有采取过适当行动。”

贾殷说,中国生产的此类伪造品贴有“印度制造”的标签,并向全球各地供应,其主要供应目的地是印度和非洲国家。

贾殷对印度-亚洲新闻社的记者说:“这给该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失。伪造品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其供应价格也非常低。”

印度烟草公司——一家规模达330亿美元的企业——高级官员普拉迪普 迪克西特说,一些企业不择手段,伪造了该公司多个受欢迎的品牌,并向国内和国外市场供货。

印度消费税和海关中央委员会主席S K 戈尔说:“中国而今是所有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戈尔说, 中国还生产了大量伪造诺基亚、阿迪达斯、锐步和妮维雅等国际大型品牌的产品,并向印度及世界其他地区供应。

中国制造商还制造假药,导致很多患者危在旦夕。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最近就扣押了中国供应的贴有“印度制造”标签的假药。

二、大清朝:中国制造、中国伪造

庄秋水在其《三百年来伤国乱》里提到福建的茶叶,特别是武夷茶的外贸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清朝)进入全盛时期。但是,造假、掺假、粗制、滥造也随即盛行,于是武夷茶、福建茶、乃至中国茶就渐渐地丧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茶闻明的“中国制造”早在130多年前就开始丧失了其市场竞争力。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首次超过从中国进口的数量。而到了20世纪初,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直到20世纪末,英国品牌主导了世界茶叶市场。下面是庄秋水文章的节选:

驻欧美国家对武夷红茶巨大的需求量,刺激着福建茶叶经济的发展,伪茶随之而生。19世纪60年代,外国商人就抗议中国茶商们在新茶中混有老茶,或者把茶叶末掺进茶叶中。有的茶商则没有在装箱时使用足够的铅,以至到目的地时,茶已经受潮发霉。卢公明对此说过一句狠话:“如果要比商业贸易中欺骗无知、诈骗粗心人的方法的话,在这方面可能没有几个国家的人能超过中国人。”

种种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1872年,福建省通商总局特地颁发了一份“打假檄文”。布告首先指出,近年来出口的乌龙、功夫等茶掺入碎末,或者梗黄拌入增重,这种行为导致洋商运回国内而亏本。通商总局呼吁茶商们守信用,保护中国茶的声名:“查商贾贸易全屏信实力能近悦远来。本口茶叶一向为货物大宗,自各国通商以来行栈增多生意日盛,自应各整行规公平互市,以期于国驰名信孚中外。”同时,如有奸商样货不符,或制作伪茶,一旦被洋商高发,“定即严拿究办决不宽贷”。

…武夷茶的黄金时代很快就过去了。福州港在19世纪80年代慢慢沉寂下去,茶叶“中国制造”的垄断地位从此丧失了——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首次超过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因为过度采摘,茶树被破坏,以及加工过程中粗制滥造的现象,武夷茶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而到了20世纪初,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直到20世纪末,英国品牌主导了世界茶叶市场。

三、我们的商业血液中是否真的缺少道德基因?

这个题目太大,太敏感,我回答不了。但是,上述这些间隔差不多一个半世纪的事实好像指向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论。而且一百多年前和后,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似乎都败给了印度人:一百多年前我们茶叶大国的地位输给了印度;一百多年后我们似乎输得更惨,我们不仅伪造中国货,我们甚至开始伪造印度货。情何以堪?!

话题:



0

推荐

陈立彤

陈立彤

24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博客由大成「家族治理与传承」团队牵头人陈立彤、雷莉律师主持

文章